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乳制品业“放大镜”下当自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浏览次数:887
核心提示:[导读]本报记者 范丽敏 三聚氰胺、性激素、黄曲霉毒素M1、乳矿物盐这些东西已经将消费者的信心消耗怠尽,成为乳业之殇。 经历这
 [导读] 本报记者 范丽敏 三聚氰胺、性激素、黄曲霉毒素M1、乳矿物盐……这些东西已经将消费者的信心消耗怠尽,成为乳业之殇。 经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乳制品生产及流通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多数......
    本报记者  范丽敏
    三聚氰胺、性激素、黄曲霉毒素M1、乳矿物盐……这些东西已经将消费者的信心消耗怠尽,成为乳业之殇。
    “经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相关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乳制品生产及流通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多数生产企业也加强了质量监控。可以说,目前中国乳制品业已经处在了‘放大镜’下,是安全的。”乳制品业资深专家陈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中国乳业之殇
    “合生元出事了。”10月10日,记者刚刚赶到2012中国(北京)国际乳制品博览会(以下简称北京乳制品展)现场,听到一位媒体同行说,合生元旗下某款儿童乳钙咀嚼片被曝含有乳矿物盐。
    而卫生部2009年18号文中已经明确规定,乳矿物盐等7种新资源食品的使用范围不含婴幼儿食品。
    “我刚刚听说合生元被曝含有违禁物。”一位王姓女士感到庆幸,她的宝宝没有吃合生元的食品。
    事实上,不仅仅是合生元,光明和蒙牛早前就先后卷入了乳矿物盐风波。时下,乳矿物盐成为继三聚氰胺、性激素、黄曲霉毒素M1之后,中国乳业的又一关键词。
    对于乳矿物盐风波,光明、合生元都相继作出澄清,光明乳业全部回收相关产品,而合生元则坚称乳钙咀嚼片含量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仍在持续发酵的乳矿物盐风波,对中国乳制品行业又将是一次沉重的打击。”陈渝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乳业深陷各种风波之中,先后有三聚氰胺、性激素、黄曲霉毒素M1等事件,可以说已将消费者的信心消耗殆尽。
    消费者对国产乳业没有信心,只能购买洋品牌。于是,洋品牌趁机在中国大肆“跑马圈地”。
    以奶粉为例,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副会长于露告诉记者,洋奶粉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而在高端奶粉方面,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甚至已经超过了70%。
    于露表示,在不断提升占有率的同时,进口奶粉接连提高产品价格,涨价频次更是从一年一次加快到一季一次。
洋品牌同样频陷质量门
    中国消费者异常相信的洋品牌,是否就安全呢?
    “近日,澳大利亚百余名父母对雀巢的一种新配方奶粉发起了诉讼,他们称自家的婴儿在食用了这种奶粉后出现了腹泻、呕吐和疼痛等症状,呼吁雀巢召回这种新配方奶粉。目前,雀巢公司正在对这种奶粉进行检测。”这是澳大利亚媒体最近的报道。
    不仅是在国外,在中国的乳制品洋品牌同样频陷质量门。
    今年,新西兰高培360°婴儿配方奶粉硒含量不达标,雅培奶粉经查含有“避孕套”,被评为最差“洋奶粉”。2011年,美赞臣奶粉被曝含塑化剂,雅培、美素、多美滋奶粉中出现活虫。2010年,婴儿喝惠氏奶粉后腹泻不止,“毒翻”母婴……
    “事实上,洋品牌也常常遭遇质量门。”陈渝告诉记者,然而,这些洋品牌在危机公关上表现得比较成熟,常常是被曝出质量问题后迅速反应,或称未含有毒物质并请权威机构再次检测,或及时道歉并给予补偿,之后事件就悄无声息地淡出公众的视野,在中国照旧一路畅销。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中国乳制品进口量为77.70万吨,同比增长23.34%。仅第一季度,进口量已达21.2万吨,同比增长17.2%。而7月份一个月进口量激增,达10.89万吨,同比增长46.28%。
    从近年的统计数据看,进口乳制品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很猛,而今年是龙年,更多出生的宝宝将加速这一发展势头。
本土企业当自强
    针对中国乳业之殇和洋品牌的“跑马圈地”,中国相关监管部门、乳制品企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前不久,光明集团总裁“一年4000多次抽检会抽死人的”的话,一时成为流行的雷人语句。
    暂且不论是否有4000多次抽检,但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对乳制品行业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积极监督企业生产。
    记者了解到,2009年至2011年,农业部门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5.6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未检出皮革水解蛋白、碱类物质等违禁添加物。全国质检系统在2011年完成了乳制品企业生产许可重新审核工作,全国1176家乳制品生产企业仅701家通过审核获得生产许可证,一大批生产条件差、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低的乳制品生产企业被淘汰,淘汰率达40.4%。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认为,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的。
    对于乳制品企业来说,毋庸置疑必须自强。
    陈渝建议,中国的乳制品企业不能以包装概念和扮演“假洋鬼子”等手段牟取暴利,而应该潜下心来重建信心体系,同时通过透明化生产过程等手段向国人证明品质,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事实上,为了挽回消费者的心,近两年来国内乳企无不纷纷行动起来。
    “目前国内乳制品风波不断,与奶牛农夫分散养殖、奶源不可控有很大关系。”娃哈哈集团掌门人宗庆后表示,娃哈哈正在尝试通过投资牧场改善奶源,也准备到澳大利亚牧区收购牧场。
    此外,伊利集团在追溯体系上不断进行完善和升级,蒙牛集团推广使用了指纹巡更技术,全程监控牛奶的生产管理过程。
 

如果您认为此信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将相关资质证明和您的权利要求发送至 info@chinainout.com , 中国进出口网工作人员会尽快回复处理!本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本站资讯,请注明出处。

 
[ 全球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全球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免责声明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B2-20030028-28
HomeSite | Payment | About Us | Contact | Agreement | Copyright | Sitemap | Spread | Guestbook | RSS Feed